——崇州市援建力量助力纳足村发展纪实
秋冬季节,笔者行走在马尔康市卓克基镇纳足村,一排排漂亮的民居错落有致,一条条蜿蜒的乡村公路通村入户,老人在村文化广场悠闲地晒太阳,小孩尽情地嬉戏打闹……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徐徐展开。 自实施对口帮扶以来,崇州市援建队多次深入纳足村,调研扶贫工作并创新开展帮扶。如今,纳足村焕然一新,村寨美了,村民致富路宽了,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昔日的偏僻山村,正上演着美丽蝶变。 贫困“帽子”如何摘? ——发展村集体经济助推脱贫攻坚 前几年,一提到村集体经济收入,纳足村村委会主任达尔基就直犯愁。村集体经济发展是贫困村脱贫摘帽的一项硬指标,但纳足村没有集体经济,不达标,贫困村的“帽子”还一直戴在头上。 “没有村集体收入,我们村就像一个‘空壳村’,无法形成规模化的产业。”达尔基告诉笔者,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只剩老弱妇孺留守,村民增收门路狭窄。“空壳村”“贫困村”的“帽子”大家都想摘掉。 去年,崇州市援建队的到来,给纳足村村民们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援建队多次实地走访调研,决定在纳足村发展阿坝中蜂养殖,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召开村民大会征询村民的意见,纳足村村“两委”、马尔康市各级相关部门合力协商,投资25万元的阿坝中蜂养殖基地建起来了。结合阿坝中蜂产业现状,纳足村试点探索了“专业合作社+‘职业经理人’+中锋保蜂场+综合服务”的四位一体发展模式。 在崇州市援建队的帮助下,纳足村阿坝中蜂养殖基地聘请了专门的“职业经理人”承包打理,并负责技术培训和指导。去年,纳足村中锋养殖基地为村里带来9万多元的收入,超出了脱贫标准。 据悉,去年,基地共收入17.1万元,其中保底收入4.6万元,按照社员每人142元、贫困社员每人162元的标准发放到群众手里。二次分红比例为村集体经济30%、理监事会5%、“职业经理人”65%。 “感谢援藏队的到来,帮我们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纳足村村民纷纷点赞崇州市的援藏情谊。 “强村”之路怎么走? ——打造乡村旅游增强“造血”功能 蓝天白云,彩林满坡,映衬着远处的雪山,秋冬的纳足村色彩斑斓,让人仿佛走进了一个立体画廊。 “没想到这里的彩林这么漂亮,太让我惊喜和意外了!”来自重庆的游客陈虹在纳足村看到美丽的彩林感叹不已。原本只是从马尔康路过的她,打算留下来住一晚,感受当地的美景和美食。 如何从根本上改变纳足村落后面貌,让村民脱贫致富?是崇州市援建队关心关注的事。崇州市多次邀请专家到纳足村实地考察,研究帮扶项目。纳足村位于马尔康—小金环线上,距离卓克基景区很近,有彩林、雪山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潜力无限。援建队准备从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着手开展帮扶。 如今,纳足村旅游集散中心已投入建设,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村民格木基头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我准备把家里的房间好好布置布置,准备搞旅游接待。” 据纳足村“第一书记”杨晓虎介绍,在崇州市的帮助下,纳足村和崇州市崇中展业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框架协议,统筹开发纳足村雪马山景区,把纳足村打造成露营基地,依靠乡村旅游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奔小康。 脱贫信心如何树? ——转变观念激发内生动力 去年,在崇州市援建队的帮助下,纳足村8户24人脱贫,整村摘帽,演绎了一场由“贫困村”到“小康村”的蝶变。 帮扶需要“输血”,更重要的是增强贫困村自身的“造血”功能。崇州市把着力点放在纳足村的长远发展上,在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上下功夫。“我们将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全力帮助纳足村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集体经济发展给村民带来了实惠,乡村旅游发展让大家坚定了致富奔小康的信心。“以前,村干部都耷拉着脑袋,死气沉沉;现在大不同,个个精神抖擞,想方设法为村里办事,为老百姓办事。”崇州市援建力量的倾情帮扶,让纳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干部群众铆足干劲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奔小康。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援藏干部们不辞辛劳来帮助我们,对我们的每件事都很上心,我们自己哪里还有理由和借口不好好干呢。”帮助群众树立脱贫信心,充分发挥贫困群体自身优势和主观能动性,崇州市的援藏情谊扶起了纳足村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更是鼓起了他们发展生产、追求幸福美好新生活的勇气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