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发展目标
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89亿元,年均增长8.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9720元,年均增长8.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688亿元,年均增长10%;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亿元,年均增长12%;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亿元,年均增长8%;接待国内外游客148万人次,年均增长10%;实现旅游总收入13.46亿元,年均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236元,年均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336元,年均增长11%;民营经济比重增加到30%;城镇化率达到54%。
二、主要发展任务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筑造发展新支撑
打造区域交通枢纽。加快推进汶马高速、马久高速公路建设,积极推进川藏高速、川青铁路前期工作。加快S217卓克基至小金道路和S217红原经龙尔甲至大郎足沟段改造,力争启动S220阿坝经日部至热足段改造,积极推进S453壤塘至日部前期工作,基本建成G317双江口还建公路。
全力推进电网建设。积极推动220KV至金川、500KV至黑水或金川等骨干电网建设;建成茶堡河流域梯级电站、年克电站、俄洛电站电力输出线路;完成梭磨、日部、龙尔甲、干木鸟等四座35KV变电站及龙尔甲、梭磨等乡镇农网建设。
强化水利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城市供水、安全饮水、农田水利、防洪减灾、水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加快实施集中供水、管网延伸建设改造,深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工程,到2020年全面解决安全饮水问题。
加强信息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泛在、高速、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提高信息网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到2020年实现乡镇、行政村互联网覆盖率100%。
(二)全力发展生态经济,培育产业新优势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高原特色有机农业,到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 9000吨以上;有机蔬菜种植面积1.3万亩;建成核桃基地1000亩,改造核桃老果园1300亩,发展特色水果基地500亩;发展中藏药标准化生产基地1万亩,野生抚育基地5.5万亩,实现高原中藏药年产量500吨;年存栏牦牛9.06万头,年出栏牦牛1.8万头、生猪4.04万头、藏香猪0.5 万头、林下鸡2 万羽;发展阿坝中蜂蜂群2万箱,实现蜂蜜年产量300吨。
加快发展生态工业。力争双江口电站2022年建成投产,金川电站、巴拉电站2016年核准建设,推进已核准的8座小型电站加快建设。规划建设农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推进农畜林产品商品化、品牌化。深入挖掘嘉绒民族文化特色,规划建设旅游产品加工集中区。加快推进金鑫矿业年产10万吨锂精矿技改扩建项目建设,积极协调推进浩普瑞锂产业基地项目建设。到2020年,年产锂盐产品5000吨以上、工业硅1.6万吨以上。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加快全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围绕“康养之城,阳光下的避暑天堂”建设,打造 “一带、两环、八景区、七通道” 的旅游发展总体格局,把马尔康建设成川西北最佳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宜居地和“夏秋能避暑观光、冬春能沐阳养身”的康养之城。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运用现代服务理念、经营模式和信息技术,促进商贸流通、传统物流向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大力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新兴服务业。到2020年把马尔康建成全州最强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三)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开创和谐新局面
切实推进扶贫攻坚。聚焦贫困对象,围绕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贫困线以上,有房住、有粮吃、有衣穿、有生产生活用具、有增收门路,无学生因贫辍学、无病人因贫弃医、无老人因贫缺赡养、无因灾因意外致贫的“一上五有四无”标准,精准实施“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按照基本条件明显改善、产业稳定收入增加、公共服务均等覆盖、风新气正和谐稳定、基层基础全面夯实的要求,分类实施“10+3”扶贫工程。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重点推进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助学政策、教育均衡发展三大工程,实现全市教育管理、教育质量、教育安全达到全州中上水平。到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6.5%,大学入学率达到94.5%。
统筹发展卫计事业。优化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计生资源,统筹医疗卫生、疾病防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资源,推进卫生计生服务均衡化发展。推进市人民医院、市中藏医院提档升级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市,小病不出乡镇”。全面实施一对夫妇生育两孩政策,落实计划生育“三项制度”,人口自然生长率控制在7‰以内。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发展广电事业,加快推进广播影视设施设备建设。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普查、整理、研究工作和文物环境治理工程。建立嘉绒文化传承和保护中心,不断扩大嘉绒文化影响。完善体育基础设施,积极开展体育活动。
大力推进就业创业。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并重,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有效充分就业。到2020年,累计开发就业岗位2000个,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城乡医疗保险,推进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快建成覆盖城乡居民、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城乡新形态
建设高原明珠城市。以撤县设市为契机,全面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完善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切实解决各种“城市病”。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强化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城市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留住城市的历史人文记忆,把我市建设成为川甘青结合部的高原明珠城市。
精心打造中心城区。按照“一轴三心四组团”的空间布局,推进中心城区、卓克基-阿底、俄尔雅和松岗组团式发展。强力推进新区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新区功能和形象。以配套设施完善、特色街区打造、城中村整治、危旧房改造、景观优化、风貌改造和历史文化古迹保护为重点,稳步推进旧城区改造。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形象。
建设区域中心城镇。根据各乡镇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坚持走“小型、精品、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分类引导各乡镇特色发展、差异发展、错位发展,打造一批商贸型和旅游型等特色魅力乡镇,积极推进有条件的乡撤乡建镇。加快城镇设施建设,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大力实施“6+1”民生工程和“四大惠民”工程,抓好藏区新居、避险搬迁、易地搬迁等项目建设,巩固提升71个幸福美丽新村。按照“着力攻克‘七难’、注重培育产业、突出重点村寨、兼顾其他急需”的原则,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提高农牧民幸福指数。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村镇延伸覆盖,构建安全可靠的城乡供电、供水体系。统筹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以工业化、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推动三次产业协调联动发展。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合理配置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资源。
(五)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新家园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大力推进生态工程建设,深入实施生态保护。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加大环境治理保护。加强饮用水源地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理能力建设,城镇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分别达100%和95%。加强环境污染防治,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切实加强节能降碳工作,改善人居环境。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动农畜林产品加工物流园区按循环经济模式布局,加大对锂硅、农产品加工行业循环经济技术改造,重点推进“种植-饲料加工-养殖-有机肥料-种植”等农业循环模式。加快发展节水农业,加强以工业、建筑及农林废弃物为重点的资源回收利用,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加快构建及时、高效的自然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重点完善救灾应急指挥系统、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最大程度减少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增添发展新动力
全面深化体制改革。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改革的突破口,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改革的重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其他领域改革,加快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
全面深化区域合作。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扩大开放领域和优化开放结构,深化多层次多领域合作,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依托川青铁路、川藏高速、川青高速公路等项目的启动和实施,打造建设面向成渝,辐射内地的高原绿色农特产品集中供应基地和川甘青三省接合部的汉藏民特产品集散地。
全面深化对口援建。紧紧抓住浙江省东西扶贫协作、广安市对口援藏等契机,有效利用援助方经济发展、人才建设、管理创新等领域的先进经验和自身资源禀赋、民族政策等优势,拓宽合作领域,加大生态环保、产业发展、民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攻坚脱贫等重点领域的开放合作。积极实施项目援建,有力有序推进阿底小学迁扩建工程。
全面推进科技创新。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壮大人才队伍,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引进推广,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力争到2020年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实用技术推广应用覆盖面达到90%,科普宣传和科技培训面达到95%。